欢迎您访问本站,现在是:
茂垦文苑
您现在的位置是:网站首页 > 茂垦文苑 >
忆林垌队“青年特击组”

时光飞逝,转眼间,火星农场走过了六十五载峥嵘岁月。回眸六十五载,我们深刻感受到农垦人在艰苦奋斗、开拓进取的岁月中创造的奇迹。如果说劳动托起农垦梦,那么广大劳动者就是造梦人。今天,就让我们来回忆一下火星农场林垌队“青年特击组”自强不息、艰苦创业的辉煌岁月。

1954年11月火星农场林垌队建立,当时农场为培养一支植胶先锋队,在林垌队成立了植胶“青年特击组”。特击组挑选了邱佩新、黄以荣等12名吃苦耐劳的青年组员,黄伯武担任组长。就这样,“青年特击组”在火星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。

他们早上5点出工,一直到晚上6点多才休工。一般的工人每人每天开荒约3分地,特击组成员用相同的时间能开出5分地。开荒种胶、种蓖麻、养猪等等,他们干得热火朝天。

1955年1月,一场零下4.3℃的罕见寒流突然袭来,瞬间使农场的正常生产面临着严峻挑战。特击组与工人们振奋精神、抗灾自救,冬天夜里上山烧火造烟,给胶树驱寒,用稻草把中小苗层层围住,为橡胶树保暖。但由于寒流过于强烈,致使橡胶幼苗受害死亡率达70%。面对惨状,垦殖工人直掉眼泪。特击组与老工人们化悲痛为力量,把冻死的橡胶树截枝后再用牛粪覆盖根部,使其再次抽芽。黄伯武回忆道:当时大家满脑子都是橡胶树,天没亮就出工,一天干活十几个小时都不知道累。

时逢特殊,艰辛倍加。1951年7月,当时有30多万株橡胶树重新抽芽,为抵御台风的侵袭,全场上下的工人都到50公里外的云潭镇砍杂木回来加固橡胶中小苗。每株中小苗需3条杂木作支架,总共需要杂木近百万条,而工人们平均每人只能砍30至40条木枝,离目标数量相差甚远。此时,青年特击组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,每人每天平均砍木达150条,工作效率达到了一般人的三倍之多。在他们的积极带动下,全场掀起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。大家齐心协力,不畏劳苦,只用了20几天便将百万枝树枝收集完毕,有效地抗击了台风,保护了橡胶树。

青年特击组像这样的事例还很多,而他们的艰辛付出也得到了全场全垦区乃至全国人民的认可及敬仰......

1956年,组长黄伯武同志被授予了“全国农垦先进工作者”光荣称号。他还参加了当年的全国“五一”劳模座谈会,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。

组员邱沛新三十年如一日,把心扑在祖国的橡胶事业上,以顽强的毅力,在北续二十二点九度的植胶“禁区”成功地培育出了速生高产的百亩胶园。为了管好胶园,邱沛新把床铺搬到林段,一年四季吃住在山上。他先后培育的三批胶苗,共三千一百多株,每批都提前二至三年开割,一人为国家创造产值二十多万元,被人们誉为“种胶铁人”。他先后被评为广东农垦总局劳动模范、广东省劳动模范和全国农垦系统先进生产者。1966年,他到北京参加全国农业科学实验大会,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。

组员黄以劳三十多年来坚持每天“上山一担肥,下山一担草”,每年积肥达10万斤,让干胶产量由单株二点一公斤,提高到六点八公斤,成为粤西垦区产胶能手。期间,他坚持用业余时间种植南瓜,年均收获南瓜上升斤,并全部献给集体,荣获了广东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。

岁月如烟亦如歌。经过六十五年的发展,农场已展现出特有的成熟姿态,当年青年特击组的壮年小伙已是白发苍苍,有的甚至已挥手离我们远去。但他们“艰苦奋斗,勇于开拓”的宝贵精神早已化成了洁白的橡胶乳汁,流进了祖国人民的心里,烙入了我们的灵魂深处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火星农场  唐荣)

版权所有:广东省茂名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省茂名农垦局 粤ICP备18088004号
本站总访问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