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8日深夜,水丰农场荔枝基地正上演科技助农新图景。该基地首次实现单日350亩荔枝园夜间飞防作业,其中180亩核心区仅用4小时即告完成,较传统作业效率提升近5倍。
当日下午1时,飞防小队启动无人机喷洒作业,通过多人协作的“作战模式”,技术人员同步完成航线规划、药剂调配、电池更换等流程。至下午5时,180亩核心区已高效完成防治作业,整个作业在当晚10时全面收官。值得关注的是,本次作业创新采用“昼夜联合作战”模式,充分利用夜间低风速、无日照蒸发的环境优势,使药剂雾滴沉降量提升30%,病虫害防治效果明显。
据基地负责人陈兴文介绍,这支由6名飞手组成的专业队伍,皆已获取农用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,人均接受超过120小时的专业培训,拥有人均1500亩的飞防经验,掌握三维航线规划、变量喷洒等核心技术。通过多机协同作业系统,单日最大作业能力可达400亩,较人工喷洒节省60%药剂用量。目前农场已建立无人机作业标准化流程,涵盖环境监测、药剂配比、飞行参数设置、路线规划等4个技术节点。
“夜间飞防不仅突破时空限制,更通过精准施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。”飞防队员表示,自开展飞防植保作业以来,采用新技术的荔枝园成花率显著提升。
水丰农场荔枝基地是广东农垦高标准荔枝示范园核心产区,近年累计投入数百万构建智慧农业体系,园区内的妃子笑、冰荔、仙进奉、岭丰糯等品种改良后成效初显,吸引了央视一套综合频道主动走进农场荔枝基地拍摄报道。
“农场今年已经组建无人机植保服务中心,可为周边万亩果园、南药基地提供社会化服务,预计带动区域荔枝产业综合效益整体提升。”水丰农场负责人笑着说道。
夜色斑斓,随着最后一架无人机完成药液喷洒返航,这场“星空下的科技革命”,正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书写生动注脚。